比周:坏人相互勾结,结党营私。
将相分职,而各以官名举人:意谓将帅与宰相分清职责,各自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。朱墉引《合参》曰:“相举百职,将举将才,既无举而不当之病,亦无冒滥越俎之嫌,而国家收用贤之功。”又引张江陵曰:“国之所以不治,皆由于将相之不和。将相不和则各怀二心,从此分门别户,各树私党,又焉能公举贤人?”张文儒说:“在中国古代最高统治集团内,将与相是分担不同职责的。相的职能是经国济世,将的职责在统军御敌。然而,在此之前,也就是春秋时代和战国前期,将与相往往由同一个人担任。……只是到后来,随着经济发展,兵员增加,战争规模扩大以及通过长期兼并最后出现了几个大国,使得在客观上将、相必须分开,君主本人也顺乎潮流分别选用适合于为相和为将的人物,如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即是。这样,才使得整个统治机器呈良性运转。从《六韬》里看出,书的作者显然主张将、相分职……各司其责,循名督实,非实不用,是选用贤才的关键所在。”
按名督实:意即按照岗位标准去考察工作情况。督,督察,考察。
则得举贤之道也:朱墉引《开宗》曰:“此言举贤者当循名核实而各收其用。”朱墉《全旨》曰:“此章名实二字,一篇之主。处士盗虚声而鲜实效,朝廷进朋党而抑单寒,真才不出,功效不收,以致互相引援,互相排挤,酿成患害,祸且中于国家,此用人之大病也。惟各举所知,不生侵忌,督责其实,考试其能,则无锢蔽植私之弊矣。”
文王问太公道:“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,世间乱象愈演愈烈,以致国家陷入危亡,原因是什么呢?”
太公答道:“是由于推举贤人却不加使用,这是有推举贤人的虚名却没有使用贤人的实效。”
文王问道:“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哪里?”
太公答道:“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于国君喜欢使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,因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。”
文王问道:“为什么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