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晋十六国时代,前燕德高望重的吴王慕容垂被权臣慕容评逼出燕国,逃往前秦避难。前秦天王苻坚待慕容垂如国士,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磨了慕容垂原来非常强烈的复国之志,但最终慕容垂还是借前秦淝水惨败之际成功复国。
姬重耳与慕容垂经历相似,都在外逃亡N年,但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,就是慕容垂在前燕统治集团内部有极深的人脉关系,姬重耳在晋国高层内部已经没有多少支持者了。
当然,慕容垂之所以能成功复国,还要拜苻坚强行攻晋失败,导致前秦统治崩溃的混乱局面所赐,如果苻坚能稳定北方统治,慕容垂是完全可以接受给苻坚当一辈子奴才的。姬重耳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,只要齐侯姜小白还活着,齐国的霸主地位就不会动摇,姬重耳就可以实现终老于齐的消极梦想。
形势很相似,慕容垂逃亡前秦十三年后,前秦崩溃,而姬重耳所面临齐国内乱的时间更短,只有两年。公元前643年,一代枭雄姜小白死于诸子争嫡的内乱之中,原来波澜不惊的齐国政坛立刻变成了一个被扔进一根火柴的大油桶,局面极度混乱。
齐国的局面已经彻底失控,到处杀人放火,姬重耳及其从属人员的人身安全已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。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,面对如此混乱复杂的局面,姬重耳居然还在坚持他终老于齐的打算。
幕僚团不想留在齐国等死,说动了姬重耳的夫人姜氏,由姜氏出面,劝姬重耳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。让所有人意外的是,任凭姜氏唾沫横飞,说得大义凛然,姬重耳是铁了心留在齐国。姬重耳回了一句:“吾不动矣,必死于此。”
在姬重耳第一次拒绝离齐之后,姜氏苦口婆心地再劝,其中有一句说得非常实际,“齐国之政败矣,晋国无道久矣,从者之谋忠矣,时日及矣,公子几矣。”大意是齐国不是久居之所,晋侯姬夷吾昏道误国,公子回晋即位的时机已经成熟。
见姬重耳没有反应,姜氏有些气急败坏,指着姬重耳的鼻子大骂:“子一国公子,穷而来此,数士者以子为命。子不疾反国,报劳臣,而怀女德,窃为子羞之。”姜氏想用激将法说动姬重耳离齐,结果还是遭到了姬重耳的拒绝。
更为过分的是,见劝不动姬重耳,姜氏和赵衰等人合谋,把姬重耳用酒灌醉,然后趁着夜色,众人带着不省人事的姬重耳逃离齐国。而当姬重耳醒来后,居然大发驴脾气,操起一只戈追着舅舅狐偃乱打,扬言要杀掉狐偃。当狐偃悲壮地说出如果杀我能成就公子大事,我心无憾时,姬重耳居然回答:“这是你说的!如果事不成,我就生吃了你的肉。”表现得非常反常。
姜氏劝姬重耳离齐的动机可以理解,姬重耳是池中潜龙,将来是要做大事的,何况齐国已乱,等死何益。姬重耳宁死不离齐国的动机则有些费解,虽然史料无载,但分析一下,有一个最大的可能:姬重耳不是要给姜小白殉葬,而是等待机会,夺取齐国政权!
如果姬重耳真有这个想法的话,只能说姬重耳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理性。姬重耳不过是一个寄居之客,他在齐国高层与民间没有任何人脉,姜姓在齐立国四百年,根基深厚,怎么可能轮到一个晋国的落难公子执掌齐国政权。如果姬重耳没有这个想法,那实在无法解释姬重耳为什么宁死不离齐。
不过既然从齐国逃了出去,姬重耳也不会再傻乎乎地回到齐国送死。在与幕僚们拌了几句嘴后,姬重耳还是叹息着上了路,继续寻找不确定的人生方向。
姬重耳不回齐国,可能是幕僚们给他上了一堂形势分析课,齐侯已死,诸侯皆叛,齐国这副烂摊子即使交给姬重耳,也未必能管理好。不如继续在江湖上寻找买家,天下之大,总有我们的容身之所。
二一 晋文公周游列国(下)
从地理位置上来看,齐国是此次东行过程中最偏北的国家,其他主要的诸侯国都在齐国南线,姬重耳只能向南行进,而南下的第一站,就是曹国。曹国位于山东定陶附近,是春秋著名的袖珍诸侯国,但因为曹国的远祖是姬周宗室,所以在江湖上名声很响。